Page 27 - 网络电信2018年8月刊下
P. 27
图2 图3
所组成,在疏松体内含有大量的气孔,表面积很大,这些颗粒 图4
具有很高的表面能。烧结的主要目的是将这些颗粒组成的疏松
体烧结成致密的晶体,是一个向低能态过渡的过程,这些颗粒
所具有的表面能越高,这个过渡过程就越容易,烧结活性就越
大。烧结是一个热力学不可逆过程,表面能的降低就是过程进
[1]
行的驱动力 。假设烧结前颗粒系统的表面能为E p ,烧结成致密
晶体后的表面能为E d ,则本征驱动力为
∆E=E p -E d (1)
(2)
2
式中W m (g/mol)为摩尔质量,γ SV (J/m )为固-气表面
2
3
能,Sp(cm /g)为粉末比表面,d(g/cm )为致密固体密度;
由于 ,上述公式可以近似为 [4] ,假定在烧结体由十四面体和孔洞堆积而成,如图4所示;
在烧结末期,仍以十四面体为模型,此时,孔隙存在于四
(3) 个颗粒相交的十四面体每一个顶点处(图4),每个顶点由四个
[2]
公式和Ogorodanikov 的估计式相类似,大致给出1摩尔质 颗粒所共有。则单个十四面体的孔洞总体积为
量分数粉末的过剩表面能,可以看出,粉末颗粒度越粗,比表
面越小,表面能驱动力越小;颗粒度越细,比表面越大,表面 (4)
能驱动力越大。而粉末总是在被压制成某种形状的压坯后再进 孔隙度为孔洞的体积分数
行烧结,随着密度的增加,颗粒系统的系统表面能就会减少,
烧结驱动力降低。可见疏松体的密度以及二氧化硅的颗粒大小 (5)
都会对烧结造成影响,在OVD沉积过程中可以通过灯头高度以及 式中l p 为孔洞平均边长,r为孔洞半径。
四氯化硅流量来控制颗粒度。 用同心球壳之间的扩散流量方程来近似球面辐射的扩散流
量
三、烧结后期模型讨论
烧结过程可以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如图3 (6)
所示。前期为粘结阶段,颗粒间的原始接触点或面转变成晶体 式中r a 和r b 分别为内壳和外壳的半径,D为扩散系数,∆C为
结合,即通过成核、结晶长大等原于迁移过程形成烧结颈,在 浓度梯度,通过任意选择的归一化,r b =1,上式可变为
这阶段中,颗粒内的晶粒不发生变化,颗粒外形也基本末变,
整个烧结体不发生收缩,密度增加极微。烧结中期为颈长阶 (7)
段,原子向颗粒结合面的大量迁移使烧结颈扩大,颗粒间距离 可以计算空位扩散体积流量
缩小,形成连续的孔隙网络,由于晶粒长大,孔隙越过晶界移
动,被晶界扫过的地方,孔隙大量消失,总表面积减小,相对 (8)
密度增加。烧结后期为孔隙孤立和球化阶段,随着预制棒相对 对时间t积分可得
密度不断增大,颗粒间的孔隙网络变成一个个孤立的孔隙,孔
隙逐步变成球形气孔并不断缩小,最终形成高密度的烧结预制 (9)
棒。 与公式(5)比较可得
这里主要分析烧结后期孔隙的变化规律。烧结中期是致密
化最显著的阶段,1961年Coble提出了著名的简单孔洞模型 [3]、 (10)
网络电信 二零一八年八月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