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网络电信2018年6月刊上
P. 37

解   决  方  案

            系统能量,全部标签方式适用于应用广泛的低成本被动标签,                              五、结束语
            而通过采样和分类则让部分标签参与,适用于特定用途的高成                              通过对三种标签盘存方法所采用策略分析,再基于策略
            本主动标签。                                               对现有在标签盘存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可以发现:a)现有移
                c)目标性能策略。部分协议考虑主动标签应用而将能耗与                       动标签识别协议的基本识别机制效率较低,而且基于随机或粗
            时间作为目标性能,其他协议仅将时间作为目标性能,前者需                          粒度的分组顺序识别移动标签,这些缺限会降低移动标签识别
            要在两个指标间权衡,而后者受到制约因素相对更少,能够将                          率;b)现有丢失标签监测协议和未识别标签监测协议很少考虑在
            时间开销减少到更低程度。                                         无线信道中数据接收丢失和捕获效应现象,所导致的问题是判
                d)帧前向量策略。阅读器通过包含已知标签信号的帧前向                       别机制失效,难以保证检测与识别准确性;c)没有纳入现实信道
            量,让其区域内未知标签传送其ID或短响应用于阅读器识别或                         环境的数据包丢失、误码和捕获效应因素到三种标签盘存协议
            检测未知标签,因此帧前向量的可靠传送到标签是关键。                            分析模型,难以获得现实信道环境下真实有效的协议参数,协
                e)标签响应策略。当阅读器发现查询命令后,标签可以                        议性能受现实信道因素影响而不能工作于最优性能状态。
            其ID作为响应,也可先以短响应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短响应                             未来本领域研究工作应当考虑现实信道环境存在的数据包
            后,标签根据阅读器命令情况再传送其ID,前者主要用于未知                         接收失败、误码和捕获效应因素来设计可靠性高的标签识别和
            标签识别协议,时间和能耗较大,后面如果只有短响应,则能                          监测协议机制,并基于这些因素建立数学分析模型得到协议最
            耗较小,适用于未知标签检测协议。                                     优参数,研究出具有鲁棒性好、识别率高、速度快和准确率高
                f)现实无线信道环境中存在着数据包接收失败。                           的大规模RFID标签盘存方法。
                2、未知标签监测协议综合分析
                基于上面未知标签监测策略,本文分别从监测方式、目标                        参考文献
            性能、帧前向量、标签响应、数据包接收失败等角度对主要未                          [1]  吴敏.基于RFID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自动化博览,2017,14
            知标签监测协议(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表3列出了分析结                              (4):100-103.
            果。                                                   [2]  ZhengYuanqing;LiMo.Towardsmoreefficientcardinalityes
                                                                      timationforlarge-scaleRFIDsystems[J].IEEETranssonNetworki
             表3  国内外文献中未知标签监测协议
                                                                      ng,2014,21(6):7083-7091.
                                                                 [3]  ZhengY,LiM.Fasttagsearchingprotocolforlarge-scale RFID
                                                                      systems[C]//Procof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NetworkProto
                                                                      cols.2011:363-372.
                                                                 [4]  WuHaifeng,ZengYu,FengJihua,etal.BinarytreeslottedALOHAfor
                                                                      passiveRFIDtaganticollision[J].IEEETransonParallelandDist
                                                                      ributedSystems,2013,24(1):19-31.
                                                                 [5]  张小红,张留洋.RFID防碰撞时隙应变协处理算法研究[J].电子学
                                                                      报,2014,42(6):1139-1146.
                                                                 [6]  ChenYihong,FengQuanyuan,MaZeng,etal.Multiple-bits-slotres
                                                                      ervationalohaprotocolfortagidentification[J].IEEETransonC
                                                                      onsumerElectronics,2013,59(1):93-100.
                3、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7]  YangZhipeng,NingTing,WuHongyi.Distributeddataqueryininter
                综合分析未知标签监测协议可知,现实信道环境的误码传
                                                                      mittentlyconnectedpassiveRFIDnetworks[J].IEEETransonParal
            送帧前向量问题,会引起已知标签干扰未知标签识别和漏检未
                                                                      lelandDistributedSystems,2013,24(10):1972-1982.
            知标签,从而降低未知标签的识别效率和降低未知标签检测概
                                                                 [8]  XieLei,HanHao,LiQun,etal.Efficientprotocolsforcollectingh
            率,而目前采用帧前向量的协议均未处理分析误码传送向量
                                                                      istogramsinlarge-scaleRFIDsystems[J].IEEETransonParallela
            问题。短响应与现实信道噪声间的混淆导致协议的判别机制失
                                                                      ndDistributedSystems,doi:10.1109//TPDS.2014.2357021.
            效。未知标签检测协议机制没有考虑误码传送帧前向量问题和
                                                                 [9]  KhandelwalG,YenerA,LeeK,etal.AMACprotocolfordenseandtimec
            未知标签响应的阅读器数据包接收失败问题,而且协议分析模
                                                                      onstrainedRFIDsystems[C]//Procof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
            型没有纳入误码率和接收失败率,因此不能得到现实信道环境
                                                                      ceonCommunications.2006:4028-4033.
            下协议真实有效的最优参数,也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协议最优
                                                                 [10]  MyungJ,LeeW,SrivastavaJ,etal.Tag-splitting:adaptivecolli
            性能。现有协议均基于单标签时隙对未知标签和已知标签进行
                                                                       sionarbitrationprotocolsforRFIDtagidentification[J].IEEE
            判别,其他时隙被浪费掉,而致协议效率低下。在未来研究中
                                                                       Trans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2007,18(6):763-775.
            应当现实信道中存在的数据包接收失败问题,设计好的协议机
                                                                 [11]  SaranganV,DevarapalliMR,RadhakrishnanS.Aframeworkforfast
            制以克服这些问题所导致的假阳性问题和假阴性问题,并在协
                                                                       RFIDtagreadinginstaticandmobileenvironments[J].Computer
            议分析的数学模型中纳入随机概率因素。
                                                                       Networks,2008,52:1058-1073.
                                                                 [12]  LaiY,LinC.Twoblockingalgorithmsonadaptivebinarysplitting
            52                                         网络电信 二零一八年六月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