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网络电信2024年12月刊
P. 26

解决方案                                    会造成余长失控。
 图7 上半挤压下半挤管式模具生产效果图 图8 全挤压式模具生产效果图           ②热水槽后端或冷水槽最前端放置匹配外形的夹持模具用

                                        来定型,对光缆的生产有很好的帮助。见图10。但不能放置在
                                        热水槽前端,因为光缆进入热水槽还未完全定型,夹持模具会
                                        把光缆压变形。

                                              ③钢绞线放线张力和缆芯放线张力的控制应使得它们保持
                                        初伸长一致,可避免光缆弯曲现象的发生,减少因光缆弯曲产
                                        生的质量问题,缆芯和绞线路径上应尽可能走导轮减少摩擦,
                                        可减少断缆现象。
                                         图10 夹持模具示意图

      设绞线孔模芯直径为d1;缆芯孔承径管模芯内径为d2;缆
芯承径管模芯外径为d3;模芯绞线孔和缆芯孔中心线的距离为
H1;吊线模套直径为D1;光缆主体模套直径D2;吊颈模套高度
h1;吊颈模套厚度h2;吊线与光缆主体模套中心线为H2,单位
为mm。如图9所示。
 图9 上半挤压下半挤管式模具尺寸标注示意图

                                              ④降低护套材料后收缩内应力对光缆尺寸问题的影响,有
                                        以下几个方案:提高首节冷却水温度、降低生产速度、降低挤
                                        塑温度(在范围值内降低,护套料熔体流动速率不同需对应调
                                        整挤塑温度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工艺控制可以减缓冷却
                                        速度,提高护套材料的一次结晶度,可以有效的减少光缆后收缩。

参考的经验公式见公式3-1~3-9:                          6、结束语

d1=d01+(0.5~1.0)              (3-1)           笔者根据多次试验,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①“8”字缆生产尽可能选择收缩小的材料;
D1=D01+(0.4~0.8)              (3-2)           ②模具应当选择吊线挤压、缆部分挤管方式,同时需要考
                                        虑两部分的补偿。挤管部分拉伸比不宜过大;
d2=d02+(0.3~0.5)              (3-3)           ③模具吊颈高度和厚度需考虑正向和负向补偿;
                                              ④需要生产出完好的“8”字型,生产速度需根据冷却程度
D2=D02+(2.0~2.8)              (3-4)     和材料收缩的情况控制。一般以在热水槽中基本定型为宜(通
                                        过夹持导轮不变形);
D2也可根据拉伸比和平衡比算出,由于设计了补偿,聚乙烯                   ⑤在水槽的适当位置需采用“8”字缆型导轮夹具固定;
                                              ⑥需采用分级冷却,减小后收缩导致的光缆变形;
材料的拉伸比可以为1.7~1.9,平衡比0.9~1.0。                  ⑦生产时缆芯和钢绞线初伸长需保持一致,并且路径上应
                                        尽量走导轮减少摩擦。
d3=d2+(1.0~1.2)               (3-5)           以上材料选用、模具设计、工艺控制等关键措施生产出了
                                        完全符合要求的光缆。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与讨论。
h1=h01+(0.5~1.0)              (3-6)
                                            参考文献:
h2=h02-(0.2~0.4)              (3-7)
                                              [1] YD/T 1155-2011通信用“8”字形自承式室外光缆[S]
H2=D2/2+D1/2+h1               (3-8)           [2] YD/T 901-2018 通信用层绞填充式室外光缆[S]
                                              [3] YD/T 769-2018 通信用中心管填充式室外光缆[S]
H1=H2+(0.2~0.4)               (3-9)
                                             作者简介:
    5、工艺控制                                    丁国锋(1972.5-),男,硕士,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在
                                        光纤光缆行业从业30年。
      工艺控制主要体现在二次套塑和护套工艺,工艺控制经验如下:
      ①图1中A结构在二次套塑工艺不能按中心管松套管的一次
余长0.2%~0.35%来生产,应按层绞式光缆的余长0.02%~0.08%来
生产,首先松套管经过挤塑区受热膨胀变软会产生余长变化,
冷却水带动护套收缩,由于PBT材料和PE材料的收缩量不一样,
这时会使PBT松套管内光纤余长会增大,如果采用中心管一次余
长0.2%~0.35%的话,这时余长很可能会超过松套管的最大可容
纳余长,光纤在松套管内弯曲严重导致光纤受力产生衰减。而
且这种缆型的束管放线张力和光缆收线张力也不宜过大,大了

24 网络电信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