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网络电信2018年6月刊上
P. 29
滑坡、泥石流等)的分布式监测,桥梁、大坝和隧道等大型建 又适合于测应力。
筑物的结构健康监测,飞行器和航天器的飞行状态监测以及火
灾报警等。 五、新型传感光缆性能验证
此种玻璃纤维传感光缆制成后,用其在实验室进行验证性
三、技术原理 实验,实验分别测试了此种光缆环境温度、所受应力对应布里
分布式光纤传感根据光的散射方式可分为:拉曼散射型、 渊频移的线性度反馈。
瑞利散射型和布里渊散射型。 实验方法:在同一盘缆上选取A段进行温度测试,置入高低
·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 温循环箱在温度区间-25~60℃内选多个温度点进行布里渊频率
斯光强比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可用于温度测量和火灾报警,但 测量;B段进行应力测试,施加0~100N的力,每隔10N测量一次
是传感距离(至多20 km)和空间分辨率(最小1 m)有限。 布里渊频率。实验所得二维描点图如下:
·基于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主要用于光纤断点和损
耗检测,近年来发展的相位光时域反射计可以实现分布式振动
测量,主要用于光纤周界安防。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散射光和入射光之
间的频率差(布里渊频移)与光纤温度和应变呈线性关系,使
用通信用单模光纤作为传感器,可以实现超长距离长(百公里
级)、超高空间分辨率高(厘米级)和高精度的分布式应变和
[2]
温度测量 ,特别适合大型基础设施、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
质灾害监测。
可见BOTDA光纤传感系统是现今精度最高、测量物理量实用
性最强、传感距离最大的光纤传感系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应
用前景更被看好。BOTDA是通过检测布里渊频率移动的方法反馈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该缆温度测量结果线性较好,精度
[3]
温度应力变化的传感系统 ,布里渊频移与温度和应力有线性
较高,应力测量结果线性度稍差,随着加大应力布里渊频率提
正相关关系,且对这两个物理量同时体现相关性,就像一个二 升明显,但精度一般。这可以理解为该光缆在生产过程中工艺
元一次方程: 控制不良所致,使缆成缆前光纤受力均一度差,而由于其为紧
其中ΔVB为布里渊频移、Δε为纤应变、ΔT为温度变化。 结构,光纤又没法在缆中自由释放内应力,所以在施加外应力
时,光纤的布里渊频率变化的线性度会体现出这种小幅度的折
四、新型传感光缆研究 线。
由于传感解调器的性能已经达到商用水准,传感光缆对系
此种新型传感光缆的优势和劣势很分明,主要优势为:体
统的匹配度时常成为限制系统精度的门槛。目前使用于BOTDA系 积小、重量轻、施工难度低、适合大型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
统的传感光缆大致分为三类:温度传感类、应力传感类、温度
单根光纤可测温度应力两种物理量;主要劣势为:刚性大、不
应力复合传感类。 宜小半径弯曲,对布设路径的拐点有一定要求。因此该种传感
·温度传感类一般采用光纤在松套管内,且有光纤余长,
光缆的适用领域倾向于大型建筑,如:隧道、桥梁、大坝等。
余长用于保护光纤不受外应力影响;
·应力传感类一般采用紧结构光缆,使光缆受力直接传递
六、结束语
到光纤上; 后期还需通过改善光缆制造工艺改善应力测试效果,主要
·复合传感类一般采用一松一紧的结构,带有余长的松结
改善光缆内应力的均一性。也需要针对此种光缆的特性选择合
构光纤用于测温,紧结构的光纤用于测应力,且两光纤所测频 适的适用场景,使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光纤传感领域待创新
率可做相互补偿。
和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相信此领域的未来一片光明。
我司近期研究的一款传感光缆突破了原复合传感类结构形
式,可采用单根光纤实现相对准确的双物理量测量,该传感光
缆产品是结合了大量实验数据及理论分析设计得出的。 参考文献
使用一根光纤准确的测量温度、应力两个物理量主要面临 [1] 李仁禄,郭锦锦,杨远洪.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下述难点:温度应力这两个物理量的测量方式不同:测应力时 的研究及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10) : 35.
由于松套光纤不能随光缆进行轴向变形,所以需要使用紧包光 [2] 彭映成,钱海,鲁辉,郭弦.基于BOTDA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新进
[4]
纤,而紧包光纤又会因其包层的热膨胀系数与光纤有差异 , 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50,100005(2013)
导致包层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对纤芯产生轴向拉伸或压缩,进
[3] 贾振安,张童,刘颖刚,尉婷,徐成.基于BOTDA的分布式光纤温度
而影响紧包纤对温度的测量精度。我司据此改用玻璃纤维作为 传感测量实验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4.33卷4
光纤包层,做成紧结构光缆。玻璃纤维护层与光纤的热膨胀系 [4] 王传琦,王辅东,李志鹏,王晓锋,伍历文.尼龙紧包纤的布里渊频
数基本相同,可以大大降低包层对光纤测温的影响,且紧结构 移和温度监测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7.11.第41卷11期
网络电信 二零一八年六月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