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网络电信2021年12月刊下
P. 32
特 约 专 栏
Distribution)。量子密钥分发是利用量子物理特性(即量子不可 尤其是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使软件加密的破译变得可能。2017年
克隆原理)实现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分发,目前主要是在光纤或者 11月11日IBM宣布已成功研制出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理样
自由空间利用光子的偏振或者相位特性来实现,同时还需要传统 机。它一步就能完成一千万亿次计算。要破解一个现在常用的
互联网信道完成数据传输。这其实只能算是量子加密通信,而非 RSA密码系统,用当前最好的超级计算机需花60万年,但用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因而在量子通信方面,量子加密通信是 有相当储存功能的量子计算机祗需花上不到3小时。
目前唯一完成实际应用的技术,并已投入了商业应用。 3.光纤在量子加密通信中的应用
量子通信是试图使用量子纠缠理论进行信息的传输,量子纠 与软件加密相比较, 量子加密通信是基于量子不确定性原
缠态在数学上定义为:“如果一个二粒子复合体系的量子态无法 理,量子不可克隆原理, 量子不可分割原理, 确保量子密钥分发
分解为各子体系量子态之张量积,这个态称为纠缠态”。真正的 的绝对安全,再配合由Vernam提出并经Shannon证明了的一次一密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纠缠理论不依赖时空的通信:“当测量一个 的加密策略,可实现通信过程的无条件安全,保证通过量子密钥加
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 密的信息即使被窃取也无法被破解。因此量子加密通信无疑是
多远”。那样我们跟火星之间通信也不会有严重延迟,更不会有 目前能解决信息传输的安全问题的最佳选择,其重要意义不言
中间物体比如天气等的影响。但是,科学地看,绝不可能有无需 而喻。
载体、无需时间、无论多远、无任何东西能够阻挡的信息传输通 从根本上说,量子密钥通信对于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容量并无
道,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递是不可思议的。近年来确有在多粒子纠 太大的贡献。或者说,量子密钥通信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更为安
缠态的制备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态的实验成果见诸于报 全的通信方式。但是,这项技术可以为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提供一
导,也有人将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誉为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 个更为安全的信息交流环境。
现之一。然而,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无论在理论或实 从上面的表述可见,量子保密通信本质上是传统的光纤通信
验上,几代物理学界均存在歧义。 +量子密钥分发,并没有颠覆传统通信原理。量子保密通信改变的
量子密钥分发是利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在通信双方原先不 主要是信息交流中的加密方式和协议方式。除了用于对光量子进
共享秘密的情况下产生一个随机安全密钥的过程,这一性质将使 行加密和解密的设备外,我们通信使用的主要通道并未改变。换
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即可绝密通信, 它是量子密码的基 言之,作为信息载体的光量子经过的通道仍是光纤。当然,基于
础。量子密钥分配的基本结构包含一个用于量子通信的量子通 量子保密通信的要求,也对光纤的性能提出了一定新的要求。
道,以及用于测试量子信息在量子通道中传输是否失真的公开信 量子保密通信中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必须
道。量子密钥分配协议有基于非正交极化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 牺牲了部分传输位来用于验证,这些位不能用作密钥,导致量子
的单粒子量子密钥分配协议,常见的有基于四个量子态的BB84协 密码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这也代表了量子保密通信对于通信速
议;基于两个量子态的B92协议和六个量子态的6态协议。 度和容量有着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 要达到和我们目前使用的
2.软件加密通信 光通信效率,波分复用技术, 高阶调制、相干接收/DSP技术仍是
当前信息传输的安全问题受到全球性高度关注。电缆和光 不可或缺的传输技术。因而为减小光纤非线性的影响以及量子加
纤通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窃听手段简单;二是窃听者无法被察 密通信对光纤的衰减和中继距离提出的较高要求,综合以上两项
觉。虽然可通过软件加密,如1977年由Rivest, Shamir和Adelman 要求,拥有纯硅纤芯产生的超低损耗和独特设计的大有效面积的
三人发明的RSA公钥加密算法,该法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数论原理: G.654.E单模光纤仍会成为量子保密通信中的首选的光纤类别。
将两个大质数相乘十分容易,但要对其乘积进行因式分解却极其
困难,因而可将其乘积公开作为加密密钥。但随着超级计算机 参考文献:略
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清研讯科共同完成业界首个 5G+UWB 多维高精度定位商用验证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和中兴通讯、清研讯科共同完成了业界首个5G+UWB多维高精
度定位方案的商用验证。
本方案将UWB定位基站与5G基站融合部署,充分复用5G基站的供电资源、传输资源;同时结合MEC边缘计算、大数据等领先技术,将
定位软件部署在本地服务器,呈现了基于位置的电子围栏、突发情况报警等高精度定位服务。
该方案不仅可实现室内亚米级高精度定位,其即插即用的部署方式可大幅降低工程施工和改造成本,并可实现垂直行业多网合一的
需求,助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
5G垂直行业应用正在加速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而大部分的垂直行业场景都发生在室内,5G室内定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本
次验证是基于中国移动第二期5G专网技术试验完成,由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清研讯科共同部署了业界首张5G+UWB网络。
本次验证采用屏幕型、腕带型、工牌型等定位标签,搭载定位引擎软件系统,针对现场典型区域进行了二维、一维、零维定位效果
测试,定位标签识别率100%,定位精度可小于0.3米,动态定位轨迹连续稳定,同时进行了并发、级联、网管配置、平台基础功能和接
口等功能验证。本次验证旨在推动5G室内定位创新应用,更好的满足智慧园区、交通枢纽、工业制造、大型展馆等室内场景下的各种定
位业务需求。
32 网络电信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