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选登|乘改革开放春风 烽火PCVD光纤扬帆远航

时间:2018-12-13 16:44:19

 1974年武汉邮科院成立后,在国内率先开展光纤研究。1977年初,赵梓森院士率领科研团队用MCVD法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光纤。
1978年4月,邮电部在武汉召开《光纤通信技术会战会议》,我院根据会议精神,压缩科研项目,主攻光通信。我从毫米波通信项目调入新成立的激光通信研究所从事光纤制造研究。
当时国外光纤制造方法主要有四种:管外法两种(日本住友的VAD法和美国康宁的OVD法),管内法两种(美国贝尔实验室的MCVD法和荷兰飞利浦的PCVD法)。当时国内条件差,工业基础薄弱,无法开展管外法研究,只能选择管内法。由于MCVD法在国际上广泛研究,公开文献多、无专利限制、容易操作等特点,院里将MCVD法作为攻关项目,并列入国家和邮电部重点项目,此后研制成功多种光纤用于通信工程,推动了我国光通信事业的发展。
MCVD法是用氢氧火焰加热旋转的石英管,管内通以高纯原料蒸气,在高温下沉积在管内壁,这就是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百余层后用高温将石英管熔缩成一根实心棒(即光棒),在拉丝炉中拉丝后成为光纤。
PCVD法是用微波等离子体代替氢氧焰沉积的管内法。石英管内有负压,必须在1200℃条件下才能沉积出透明石英玻璃薄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原材料利用率高、沉积精细可达千层、控制性好、适用于生产高质量光纤。
院里决定主攻MCVD法,将PCVD列为储备科研项目,进行探索。现在,PCVD不仅成功了,还壮大了。
乘改革开放春风
烽火PCVD光纤扬帆远航
离退休老同志 邓都才
1978年41岁的我接受了此项任务。当时科研组只有三人,另两位是20出头的小伙子高胜建和潘楚贤,以后又增加了王艳芳、罗慧英和谢培英三位女同志,我们收集文献并外出调研。PCVD所用的微波源为工业频段的连续波磁控管,国内生产磁控管厂家都是电子工业部下属单位,文革中都迁到三线深山之中。我们去深山走访才知道,他们只生产军用脉冲磁控管,民用只研制出150瓦连续波磁控管。我们买了一台150瓦微波理疗机进行改造,我们设计了一个TM010谐振腔,用普通真空泵工作。1979年,我们自建实验室,搭建了一个简易装置:用两块砖头和两只手持石英管往复运动代替车床,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沉积出了透明石英玻璃,熔缩成棒,拉制出第一根近百米长的掺磷阶跃型多模光纤,衰耗为68.3分贝/公里(见《中国激光史概要》第124页)。1979年底,院里下达《PCVD制作光纤预制棒工艺方法》的课题。王淑斌同志设计了第一台液体传动的PCVD熔炼车床,计算机室设计了毛细管流量计控制系统,其他系统由我们课题组研制。我们研制了一台功率为150瓦、沉积速率为0.1克/分的同轴反应系统,用普通真空泵工作(多年后用进口氟油真空泵时,才知道用普通真空油抽富氧气体可能会爆炸,不禁后怕)。

据悉,我院PCVD研究成功,促成了中外合资选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的PCVD。1985年我调到院光纤厂筹备处,参与合资厂谈判。在谈判的4年中,又对PCVD的现状和前景有了进一步了解,还访问了荷兰飞利浦公司,亲眼看到了世界一流的PCVD。由于外方技术保密,参观PCVD系统不足10分钟。该公司在德国亚琛的研究所负责研究,荷兰埃因霍温飞利浦玻璃部负责开发,设备制造部负责研制设备,光纤厂负责生产光纤。谈判中,外方坚持合资厂技术必须由外方控制。1988年谈判结束后,我回到院里工作。当时院领导认为PCVD优势明显,国内市场很大,国产PCVD仍要继续发展。经过十年探索,我们已掌握了许多关键和深层次的技术,并开展实用化研究。

在人员方面,调入了何书平,高玉桥等精兵强将;在外汇上,支持进口关键设备和部件,如大功率磁控管,耐腐蚀真空泵,精密质量流量计等。
在这期间,我们鉴定了四个课题,根据电子工业部08所要求,研制了国内首创的耐核辐射光纤,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训练基地研究所检测合格。08所成缆后,通过了电子工业部军工司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时我们实用化研究是王淑斌同志领导设备组对各种配套设备作全新设计和制造,我设计新等离子体系统和工艺研究,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情况很快急转直下。

当时国内光通信市场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光缆。MCVD在中试车间开始批量生产,产品大量入库,等到要成缆时发现光纤均匀性不合格而无法应用。此时国外光纤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出现了“做光纤不如买光纤”的局面。(国外光纤有三分之一是用MCVD法生产的)光纤光缆部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进口光纤,造光缆销售,MCVD全面停滞。国内其他单位的光纤制造业急速降温停滞。
形势变化对PCVD实用化带来巨大影响。课题组骨干何书平、王艳芳被调到销售科主管光缆销售,其他人调到光缆车间,我被调到总工办任副总工程师主管光缆销售。课题组面临解体,当时课题组遭受到很大压力。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国际市场对数据光纤需求急增,利润率高,PCVD最适合制作数据光纤。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我们得到了江廷林院长和赵梓森院士的肯定,PCVD项目得以存活。

此后,我和王淑斌同志提出研制“长PCVD光纤预制棒系统”的申请,这是当时国际最高水平。获准后院领导几乎每月都要亲临现场指导,特别是童国华同志调任光纤光缆室主任后,将PCVD列入重点,大力扶持。此项目鉴定后获得了199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目的系统安装在原MCVD的中试车间内,经过完善和改进后用于生产。
此时我们重点是研究数据光纤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研究如何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提高成品率,并且建立了维修制度等。1996年11月,招录了几名临时工到车间生产线工作,经过培训上岗,第一次在我院实现光纤预制棒24小时连续生产,当时我虽然即将退休,仍经常上夜班观察设备和工艺的稳定性,并加以改进。从1997年起,数据光纤已能批量生产,产品畅销,供不应求。1997年到1998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1999年为1300万元,2000年为2400万元,2001年为4700万元,利润率较高,并出口到印度、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这是建院以来首次出口光纤。
2000年院改制为烽火科技集团, PCVD迎来空前发展。2002年PCVD系统从院区迁入烽火通信关东工业园,扩建为7条生产线。PCVD迎来了春天。
1997年,退休后的我,返聘主持完成了数据光纤新产品鉴定,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烽火通信成立,我再次返聘至2005年。2002年研制成功高沉积速率PCVD等离子体系统,2003年全面用于生产,并申报了PCVD专利5项,王淑斌同志申报了设备3项。我返聘要求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年轻人。我欣喜地培养了刘志坚等一批勤奋好学,工作踏实的年轻人。我退休后,刘志坚又培养了郭康富、蔡冰峰等新锐,先后开发了4代等离子体谐振腔,并且针对不同光纤预制棒的工艺需要,研发出了不同的谐振腔,沉积效率增长了100%~150%。

 

我非常高兴的看到:PCVD光纤事业在传承中得到持续创新、长足发展,不仅光纤品种从单一的数据光纤扩展到了特种光纤等十余个品种,单根光棒拉制光纤长度从几十公里到近千公里,广泛应用于通信、传感等多个领域。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PCVD终将乘改革开放春风远航。



  来源:企业供稿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络电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资讯
《网络电信》微杂志——2024年12月刊
《网络电信》微杂志—
《网络电信》微杂志——2024年光通信竞争力报告(摘要版)
《网络电信》微杂志—
亨通受邀亮相2024年南网技术论坛,助力能源电力行业创新发展
亨通受邀亮相2024年南
中天科技获颁2024中国移动优秀供应商(A级)等三项荣誉
中天科技获颁2024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