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网络电信2024年2月刊
P. 23
(2)试验条件及观测指标 图7 两种试验场景下休眠后功耗和唤醒时长示意图
上文中提到目前已有一些关于休眠策略方面的研究,主
要就是在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同时,通过对网络负载的预测学
习,来决定基站AAU/RRU设备的休眠I唤醒。简单来说,如果要
将基站休眠,首先业务负荷得低于一定的门限要求,其中门限
可以是PRB利用率或者激活用户数等[20]。另外,休眠节能技术
为了能够更好的在现网部署应用,还需有生效时间段的要求。
基于下面列出的试验场景和试验条件,在现网开展了测试
验证,通过观测各项指标,对极致休眠技术的性能进行评估。
·试验场景:本次试验分为两种试验场景,5G系统内极致
休眠(2.6G和700M协同)和4G/5G系统间极致休眠(2.6G和1.8G协同);
·试验条件(基站网管配置):极致休眠开始时间tl、极
致休眠结束时间t2、小区1(容扯层小区)进入极致休眠的负荷
门限A、小区2(基础覆盖层小区)启动激活小区1的负荷门限B;
·观测指标:进入极致休眠状态后AAU/RRU的功耗(W)、极
致休眠状态到小区激活后的时延(s)、用户掉线率、开启极致休
眠后终端切换小区的成功率。
其中,进入极致休眠状态后AAU/RRU的功耗主要用来评估
极致休眠的节能效果;极致休眠状态到小区激活后的时延(唤
醒时长)用来评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时间越久,影响越大;
用户掉线率和终端切换小区的成功率用来评估容拭层小区休眠
时,现有用户是否能够顺利迁移至基础覆盖层小区,保障用户
感知。
(3) 试验结果
通过测试验证,AAU/RRU设备空载功耗为260w,进入极致休
眠状态后,设备功耗可降至7W左右,极致休眠状态到小区激活
后的时延在4min左右。
另外,在极致休眠开启前后,用户掉线率均为0%,终端
切换小区的成功率为100%,对网络无影响。即当2.6G AAU/RRU 表2 三种休眠技术的试验结果
下小区1负荷满足门限A后能够成功触发极致休眠开启条件,开
启后此AAU/RRU小区覆盖下的接入用户均可以成功切换到相邻
700M/1.8G的基础覆盖层小区;当700M/1.8G邻区小区负荷满足门
限B后可触发极致休眠退出条件,激活源2.6G的AAU/RRU。
表1 两种试验场景下的试验结果
通过上述测试,可以看出浅层休眠技术的节能效果最低,
但相应的唤醒时长最短,深度休眠和极致休眠唤醒时长基本持
平,节能效果相差20%左右。
(2)三种休眠技术的优劣分析
浅层休眠:唤醒时长在30s以内,时间短,对用户体验影响
最小;但节能比例仅为40%左右,比例低,仍存在非必要的功耗。
深度休眠:唤醒时长在4min以内,时间长,对用户体验影响较
三、不同休眠技术的应用场景及建议 大;但节能比例为75%左右,比例较高,且现网设备均支持此技术。
3.1 外场试验 极致休眠:唤醒时长与深度休眠基本待平,也在4min以
(1)三种休眠技术的试验结果 内,时间长;但节能比例为97%左右,比例最高,不过受限于硬
为了更好地评估浅层休眠、深度休眠以及本论文创新提出 件设计,现网设备支持率较低。
的极致休眠技术的性能,在现网针对三种休眠技术也分别开展 3.2 应用建议
了测试验证。 为了保障用户体验,浅层休眠、深度休眠和极致休眠技术
测试结果显示:32T设备浅层休眠节能比例为40%,深度休眠 一般均用于多层网同覆盖组网场景,在基站休眠前需保证用户
为75%,极致休眠为97%。浅层休眠的唤醒时长在25s,深度休眠和 从容晕层小区成功切换到基础覆盖层小区,其中,容量层小区
极致休眠的唤醒时长均在4 min以内。 和基础覆盖层小区可以根据运营商网络建设情况进行设置。
网络电信 二零二四年一、二月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