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网络电信2016第17期
P. 38

解决方案

架构下将比传统Hadoop提升37.8倍和114倍[12]。       关资源,实现完全意义上业务驱动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3.可重构技术                              1.第1代融合架构
      可重构技术可以分为数据中心级、系统级和芯片级3个层            第1代融合基础架构的特征是实现散热、电源、管理等非IT

次,芯片级的可重构即是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芯片功能重构。          资源的集中化和模块化,如图3所示。与传统架构相比,集中供
随着3D晶体管工艺的推广应用,处理器芯片内部的晶体管资源         电能够提高系统供电效率,减少电源自身的损耗;集中散热不
更加丰富,可编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性能和容量也        但方便系统维护,而且能够降低系统散热功耗;对资源的集中
都大幅提升,使得面向特定应用重构硬件逻辑成为可能[13]。可       管理能够实现系统功耗监测控制、散热调控等智能化管理。
重构处理器既保持了处理器的通用性,又具备专用硬件逻辑的
高效率,以及逻辑可重构带来的灵活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更            图3 第1代融合架构
细粒度的软件定义的资源重构,将对数据中心整体效率带来较
大提升。实现可重构的关键是应用逻辑的在线快速动态加载与
切换。将应用逻辑划分为通用静态逻辑和专用动态逻辑,如图2
所示。通用的静态逻辑可以预先配置,用于建立异构部件与CPU
的数据通路;而动态逻辑与应用特征有关,可以通过CPU与加速
部件的高速接口完成目标应用在线快速切换,从而在毫秒级内
完成逻辑动态重构。

  图2 可重构异构部件架构

     4.软件定义                                第1代融合架构代表是参照美国开放计算项目(OCP)[15]
      软件定义的基本思想是控制与基础设施分离,实现逻辑       和中国天蝎规范[16]研发的机柜级服务器,OCP和天蝎规范都针
集中的资源弹性调整、动态分配与可编程配置,也就是说将计          对机柜服务器的尺寸、空间、设施、供电等方面形成各自统一
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化,作为随需提供的服务。           标准,已经在全球互联网巨头的数据中心广泛应用。例如,
      目前,软件定义的关注重点正在从资源抽象和控制分离,      Google每年采购量在40万节点,Facebook每年25万节点,中国
逐步扩展到业务感知能力。特别是在数据中心资源管理中引入          BATQ每年也都在10万节点以上。通过第1代融合架构应用,中国
机器学习技术,例如在模式识别、音/视频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空间利用率可以提升13.8%,能耗能降低15%
的深层神经网络[14],建立应用感知的资源重构决策系统,赋予       以上,总所有成本(TCO)降低10%,部署效率提高10倍,浪潮
基础设施感知上层应用需求、识别资源使用行为特征的能力,          在百度阳泉数据中心更是创造了单日部署1万节点的记录。
为业务构建最佳运行环境。
                                          2.第2代融合架构
    三、融合架构演进路线及应用                          第2代融合基础架构在第1代基础上,基于高速互联构建
                                     分布式网络,进一步将存储硬件池化,并通过软件定义实现资
      实践融合架构的最终形态,就是硬件趋于一致,软件定义      源拓扑灵活定义、存储按需供给,如图4所示。第2代融合架构
一切。通过硬件重构,将各种资源融合到一个全新形态的设备          的典型代表是云服务器架构(CRA)。网络方面,CRA将传统网
中,再通过软件定义表现出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功能,派          卡、交换机取消,统一设计为统一网络引擎(UNE),每个UNE
生出科学计算、大数据和人机交互等业务,满足不同的智能制          链接4个节点,相互之间组成分布式网络构成一个机柜级交换核
造应用场景需求。具体到发展路线,我们认为可以从软、硬件2         心,实现与主干网络的连接。每个UNE对内有8个25G的外设部件
个层面演进,并分3个阶段逐步发展。
                                       图4 第2代融合架构
      (1)第1阶段,在硬件上实现散热、电源、管理功能等非
IT资源的集中化和模块化,并利用软件虚拟化实现计算、存储
等IT 资源的池化和集中管理。

      (2)第2阶段,进一步将非计算部分的存储、网络等IO设
备进行池化,机柜内采用硅光电等技术进行高速互联,并以软
件定义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来满足业务需求。

      (3)第3阶段是最终将CPU、内存等所有IT资源完全池化,
从硬件上可实现任意组合,根据应用需求智能地分配和组合相

46 网络电信 二零一六年十月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