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一举一动,何以如此牵动各界心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称“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并致力于使能未来信息社会、构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目前,华为有17万多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70%左右的收入来自于中国市场之外,是个真正全球化的高科技企业。
201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60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900亿元。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IT三巨头去年营收合计不足2500亿人民币。再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行榜做比较,华为将2020年的营收目标定为1500亿美元,目标之大甚至可以超越西班牙和韩国的GDP。然而华为确有这样的实力。
这样一个实力雄厚,驰名中外的企业,走到哪里都是“香饽饽”,其搬迁传闻造成如此大的轰动,倒也不足为奇。那么问题来了,华为总部究竟是否要“动”呢?
华为官方:总部从未打算搬离深圳,东莞或与深圳并为双中心
5月23日,华为官方称,公司从未有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对于在东莞的业务扩大,华为表示,公司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设立各类分支机构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撑公司全球化业务的开展。在此过程中,企业对部分业务所在地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
据一位华为内部人士透露,虽然深圳依然是华为的总部,也是目前拥有最多华为员工的城市,但华为确实有意将一部分业务搬到东莞。尤其是后续的新业务,会逐渐迁到东莞去,打造类似于“双中心”的概念。他称,东莞松山湖园区与华为总部两地距离仅30多公里,来往非常方便。因此,东莞与深圳双中心并行的概念,或许更适合华为后续的发展……
深圳市政府:“华为、中兴都不会离开深圳”
深圳市长许勤公开发言,“华为、中兴都不会离开深圳。华为给政府递交了这几年的企业规划,没有撤出深圳的计划,而中兴永远会在深圳。”
许勤表示:中兴、华为等企业不仅为深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更是深圳对口支援广东东部地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中兴正将手机具体生产装配业务转移至位于粤东的河源市。
许勤还说,尽管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但深圳市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用于研发的经费已占到GDP的4%,未来还会持续增加。
东莞市政府:华为终端公司给东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
最近确定搬迁到东莞的是华为的终端总部,也是华为最新成立却发展得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目前,华为终端公司的注册地,已经成为东莞。作为东莞市重大项目之一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其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900亩(126.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35亿元,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4.8万平方米。
根据2015年度东莞市纳税企业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纳税超过10亿元,在纳税和主营业务收入两方面,都稳居第一。因此,华为终端总部入迁东莞给东莞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应。
华为内部员工:企业为我们找了性价比更适合的地方
“如今,华为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深圳总部也已经有6万多名员工,迁到东莞手机终端产业部的员工也有1.6万人,深圳土地资源如此稀缺,坂田房价已经5万了,企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华为到东莞找块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东莞现在制造业萎缩,迫切需要企业入迁,突然来了个这么好的上门女婿,正好是嗑睡碰上枕头不就一拍即合?”
“没有任何政府干涉,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市场化选择,企业寻找更适合自己性价比的地方,深圳+东莞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模式,有什么好争议的呢?华为是中国的华为,不是深圳的也不是东莞的。”
“从深圳到东莞也就50分钟的车程,对于华为这样一家世界性企业来说,也就是从侧卧搬到主卧换个大点空间而已,真没什么值得好大惊小怪的。华为是中国的华为,是民族的华为,甚至是世界的华为,所以关于‘别让华为跑了’这样的争论,感觉毫无意义。至于华为在哪个城市,真的有那么重要?”
舆论:制造业往生产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地方迁移,已成大趋势
受制于高房价,东部沿海城市部分企业难以承担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逐渐开始向中西部区域迁移。并且,企业城市迁移的现象愈来愈多,规格也越来越高,已经由原先的低端制造业转移逐渐演变成中高端制造业转移。
2007年,总部在深圳的华为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成立聚信科技子公司,负责华为技术网络通信产品的生产、制造。这里作为华为的工厂,承接着华为上百亿美元销售额的生产制造业务。2010年该公司总人数已近1.5万人。
任正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
的确,与深圳相比,东莞具有不可比拟的空间和地价优势。根据2013年年报,华为从1995年开始获得深圳的土地使用权,随后分6次获取一批新的土地使用权。最后一部分土地使用权是在2008年以均价919.6元/平方米购得的。2008年以后,华为在深圳再无新增土地使用权。而深圳作为一线城市,其新增用地供应面积逐年下滑,可以说,深圳可被大规模购买的土地越来越少。
同时,深圳的地价和房价也在逐渐攀升,带给华为不小的成本压力。截至2013年,华为共拥有160.2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为此,华为一共支付 6.01亿元,照此计算,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成本价为375元。同时,华为在深圳拥有111.8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物,成本为38.67亿元,平均价为 3458元/平方米。其中,华为在2006年和2009年购买的房屋建筑物均价分别为18500元和9500元,价格不菲。任正非表示:“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他还提到:“既然要发展大工业、引导大工业,就要算一算大工业需要的要素是什么,这个要素在全世界是怎么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载了多少产值,这些产值需要多少人,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可见,向东莞迁移,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因素。
的确,华为在东莞拥有的土地和房屋相对来说,面积和价格都更加合适。华为于2007年和2013年分两次获得东莞的土地使用权,第一次是139.8万平方米,第二次是60.3万平方米,第一次总价为4.95亿元,即均价354元/平方米;第二次总价3.11亿元,即均价为515.8元/平方米。而东莞的房价也便宜许多。华为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东莞的29.9万平方米和32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物,成本均价为1966元/平方米和2012元 /平方米,这一价格几乎是华为2009年深圳房屋建筑均价的五分之一,是2006年华为在深圳房屋建筑均价的九分之一。
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照顾”好了“人”才能有生产力,有创新力。除了价格和空间优势外,东莞松山湖园区的环境也非常优美。园区远离市区,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容积率低,且周边高楼大厦不多,工作、居住都很舒适,并且因为紧邻松山湖,园区内气候适宜。而华为所在的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地区,虽然深圳市和龙岗区政府一次次地对该地重点治理,然而许多华为员工依然对环境和安保问题存在担忧。房价低、环境舒适是华为搬迁一部分人的重要考虑因素……
小结
经过各方澄清,华为事件已然落幕,总部搬离深圳虽只是谣传,但华为在东莞不可比拟的空间和地价优势下布局更多业务,规划进一步的发展,却是“板上钉钉”。营收结果令各BAT都“叹为观止”的华为,采取搬迁终端公司的举措,究其原因,还是涉及到企业发展和成本问题。毕竟即使华为利润再高,也希望获得更低的成本,寻找低廉而丰盛的人才高地,寻找土地价格低廉、物流便利的制造基地。
从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兴、华为还是代工型的富士康,企业搬迁的重点几乎无一例外的放在了制造生产环节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给企业带来了重负,为了减负,制造业才纷纷搬离“高成本中心”。然而面临一步步升高的房价和国际市场优势的丧失,一味地寻求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的降低,不是制造业发展的长久之计。那么除了搬去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制造业还有哪些出路呢?
制造业“回流”,碾压传统制造,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必然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生产方式上,制造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分工方式上,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专业化、一体化等特征;产业组织方式上,将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等特点;商业模式上,将从以厂商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体验和个性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以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动汽车特斯拉为例,它居然是在美国最贵的地方之一硅谷生产。而特斯拉之所以负担得起高生产成本,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用了智能制造的方式,表现之一就是汽车生产线上大批量使用的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智能制造很快会使生产中的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而生产的敏捷性和生产系统优化的效率将大幅提升。从而导致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不再是简单的从人力成本高的地区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区单向转移,而是开始出现“回流”趋势。而且越是“油水”足的制造领域,“回流”的力道越是强劲。
而促使这种历史性“回流”的关键,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未来的命脉,也在于能不能拿下智能制造这块高地。因此,传统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变革,以智能制造作为新型生产方式,是中国制造业积极面对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成为当下政策重点和时代趋势。在社会各界的高度聚焦下,国家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关注与扶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等。
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这个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也是“互联网+”的制高点。“中国智造”因此成为制造行业行动的标杆。
随着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深入,“互联网+”已成为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的新引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以及以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成为产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模式,一是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智能服务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二是推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智能管理成为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特征。
无论是智能制造、智能管理,还是智能服务,规范的标准不可或缺。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传统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根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试点示范,建立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搭建智能制造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政府也可以牵头组织行业联盟、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协商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为智能制造的建设奠定稳固的根基,促进传统制造企业走向智能制造。
2015年9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全国首批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这46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类别。未来智能制造的实现任重道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