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亨通在国际市场连出大手笔,先是与印尼最大的线缆上市企业VOKSEL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成为其最大股东。在南非、西班牙、葡萄牙,亨通也频频出手,上演一幕幕并购大戏。海外并购,已成为亨通全球布局的先手棋。
“经济全球化,如果企业无法融入全球发展格局,就会失去未来。”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认为,做百年亨通,就要面向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夺品牌、技术、人才的制高点,这是行业领军企业的必然选择。借助国家战略加速走出去在苏州市吴江区的亨通企业展厅里,最惹眼的是墙面上的巨幅世界地图,上面分布着红、蓝、白三种不同的标记,红色代表海外营销技术服务分公司,蓝色代表产品覆盖的国家和地区,白色代表海外研发产业基地。通过这幅地图,亨通希望向到来的人们展示这家企业国际化的阶段成果和宏伟愿景。
亨通集团国际副总裁高安敏介绍,目前,亨通已成为全球光纤通信、电力传输领域的主力供应商,先后在30多个国家设立了海外技术营销服务分公司,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海外商标,累计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市场潜力非常大,未来有数倍于中国目前的消费需求。” 高安敏告诉记者,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信息通信和电力行业都将迎来发展机遇,其中包括国家“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以及世界各国推行宽带战略、全球基础设施逐渐从核心运营中剥离、光纤入户用户需求的全球环境等。但考虑到国内已占据全球55%的光纤通信市场需求,高额的市场占比不可能持续太久,亨通进军国际市场势在必行。创新练就国际竞争“杀手锏” 国际市场是一个更大的竞争平台。
全球光纤通信前十强,目前亨通跻身前三,其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从2011的4.9%上升到13%,前两名是普睿斯曼和康宁,全世界最大的13个厂商占据了64%的市场份额。全球光纤通信行业不存在垄断,意味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20多年来,基于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一系列合作和并购,亨通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发展经验。但亨通的国际化布局,不仅伴随市场扩张,更多的是技术提升。掌门人崔根良始终坚持,在“今天你不进行国际化,明天就会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拥有竞争杀手锏——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立足之本。
穿戴好消毒衣帽,经过风淋室的10秒钟清尘,记者走进亨通光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见到了亨通投入数亿元研发经费、200多名研发人员、1000多个日日夜夜自主研发出来的“光棒”:六米长、碗口粗细的光纤预制棒。正是凭借这根棒,亨通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其成为中国在光纤通信领域唯一拥有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及自主产权的民族企业,迅速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光纤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如今,亨通每年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3%以上,先后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形成一支研发实力比肩国际巨头的“亨通军团”,研究范围囊括了整个光纤通信产业链。光纤预制棒、光纤、ODN 系列产品、海缆……高安敏介绍,亨通在光纤通信全产业链上布局已完成,这种布局的完善也为亨通的全球拓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使亨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会轻易受制于人。
2015年,亨通OPGW、ACSR/AW、ACSR等产品通过RETIE、ROHS、CE、SADR等国际重要认证,目前已累计获得23项国际认证。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亨通实现了逆势增长,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25%以上。“555”战略扎实走向国际化企业的竞争,表面看来是产品、科技和营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化不仅是市场开拓,还要有一批拥有国际管理视野的人才来规划和布局企业发展。亨通把国际化发展标准定位为“555”,即拥有50%以上的海外市场、50%以上的海外资本和50%以上的国际化人才。为此,亨通近年来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从引进第一位本科生、第一位研究生、第一位博士,到引进第一位教授级高工、第一位MBA、第一位海归……目前,亨通已成为行业内领军人才集聚高地。然而,亨通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发现,简单地把中国市场的模式当作成功经验,横向移植到国际市场是不会成功的。国际化,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到海外,把人员派到海外,把工厂建到海外,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支撑国际化发展、在全球行之有效、包容多元的企业文化体系。
如今,亨通的外籍员工队伍日渐壮大,并开始尝试海外代表处人才本地化,李伟(中文名)就是亨通国际事业部的第一位法外籍员工,他除了法语,还会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中文等多国语言,“我穿梭在20多个国家,向他们介绍亨通的产品。” 让李伟欣喜的是,如今,亨通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工作越做越有劲。 数据显示,亨通连续多年海外营收以80%以上速度递增。
2015年,亨通在一举收购五家海外企业加快构建全球产业布局的同时,又加速推进海外营销网络的覆盖。顺应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亨通正全力推进“四个转型”(生产研发型企业向创新创造型企业转型、产品供应商向全价值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制造型企业向平台服务型企业转型、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加快全球化运营和产业布局,向着一流的国际化企业迈进。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