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其复工复产情况,不仅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安危,更关系到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位于吴江震泽镇的通鼎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仅在当地就有近5000名员工。自2月10日复工以来,通鼎集团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员工缺岗、物流不畅、供需失衡等影响,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依托集团的强大智能制造实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全力实现首季开门红。
员工到岗率达85%,产能恢复到65%
疫情当前,生产一线也是战“疫”前线。
在通鼎集团的各生产车间、办公楼门口,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会对每一名进入内部的员工进行体温检测、登记。
复工复产,“安”字当头。记者了解到,为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通鼎集团从进厂、开工到用餐,每一道环节都设了严格的检查和防护。为了切实减少员工聚集,餐厅落实分餐制,餐食荤素搭配,按照班组分发到员工。
宿区员工按照分类住宿的原则,依据员工动态,被分为“春节未返原籍的、已返回自行隔离的、待返回的、隔离的”等多种情况,宿舍区域除了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外,员工分区住宿,凭准入证进出,严控交叉接触感染。
“企业复工复产后,地方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不仅派人前来了解恢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帮助我们解决了急需的防疫用品,协调安排包车接回大量来自河南信阳的骨干员工。”通鼎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小平说,在地方政府的精心服务下,他们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为严格做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通鼎早在1月20日就组建了“1+5X”体系,提前谋划,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集团成立了五个疫情防控工作组,即员工动态统计组、每日诊断隔离组、厂区宿舍消毒组、疫情宣传教育组、防护用品筹备组,在集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
为提高达产率,他们还选派了30多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党员、安全员组成防疫复产突击队,作为复合型员工,带头克服复工中出现的困难,做好防疫稳控工作,身体力行地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了生产线上。目前,企业员工到岗率达到85%,产能已恢复到65%。
三年前的未雨绸缪,让智能制造效果越发明显
事实上,通鼎的产能能恢复到现在水平,还有一位幕后“功臣”——智能制造。
三年前,有一件事曾在通鼎集团的高层管理会议上引发争议:集团到底要不要斥资2亿多元,以老的光缆厂房为基础打造智能化车间。
当时,集团大多数高管认为,打造智能车间,花费巨大;而改造还会导致车间停产半年,产量直接损失500万芯公里光缆。再加上订单后移、后续价格上涨等因素累加,整个改造产生的直接“花费”和间接“损失”,不低于3亿元。
彼时的全国光缆市场供不应求,形势大好。因此公司高管一致认为,应该缓一缓,不然太“亏”了。但沈小平态度很坚决:“我也心疼这2亿多元。但做实体经济,不能光看眼前利益。站在中国通信业发展的风口,必须要未雨绸缪,谋划在先,决策在前。智能制造不仅能大幅减少对人员的依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将大幅提升。”
正是那一次的果断决策,让通鼎在当前的复产中收效更为明显。
记者在通鼎光缆事业部智能化车间看到,这里看不到人多、嘈杂的传统生产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机器人和各类传感器、摄像头。智能运输机器人、智能叉车取代了原先需要人力进行的搬运、取物等工序。这些智能机器人,除了干活,“累了”“饿了”也会自己解决——自己精准地“跑”到充电区域,对准接头补充能量。
“我们的智能车间,用工比传统车间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同时,机器人的稳定性更好,可以带来品质的提升,而且,机器不会疲劳,可以实现更高效运行。”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文杰说,目前,他们正依托智能制造,加紧订单生产,全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进度“补回来”。
抓管理强内功,12项提升为加速跑打基础
“疫情的发生,肯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生产、销售、物流是一个有机整体,生产线上少一两个关键人员、内部流转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管理环节多一两处堵点,都会影响到整条生产线的正常运行,而一条生产线又会影响到前后道的生产工序,甚至影响到上下游产业链的运营。”通鼎集团工会主席鲍玉荣说,为此,他们把抓管理、强内功作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通过实施学习、生产、质量、物料、损耗及成本控制12项管理提升,进一步增强员工本领,优化生产流程,实现降本增效,为疫情过后的“加速跑”打下更坚实基础。
“企业发展,一定要学会‘加法’与‘乘法’两条腿走路。光做加法,步子太慢,跟不上节奏;光做乘法,步子太快,很容易踏空。”沈小平说,互联网时代,通鼎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光纤光缆产业,而是利用自身在通信领域的资源优势,在夯实传统主业的基础上,积极布局网络信息安全、大数据等互联网领域,打造“大通信+互联网”生态圈。希望在“加法”和“乘法”的协同发力下,打造一个更为健康、强大的通鼎,成就百年企业。
来源:苏州日报社